什么是紅外光+ 查看更多
什么是紅外光
+ 查看更多
作者:網站管理員
日期:2022-02-23
瀏覽次數:479
通俗來說,紅外光一般指紅外線。 紅外線是頻率介于微波與可見光之間的電磁波,是電磁波譜中頻率為0.3THz~400THz,對應真空中波長為1mm~750nm輻射的總稱。它是頻率比紅光低的不可見光。
在物理學中,凡是高于絕對零度(即-273.15℃)的物質都可以產生紅外線(以及其他類型的電磁波)。現代物理學稱之為黑體輻射(熱輻射)。醫用紅外線可分為兩類:近紅外線與遠紅外線。紅外線具有熱效應,能夠與大多數分子發生共振現象,將光能(電磁波的能量)轉化為分子內能(熱能),太陽的熱量主要就是通過紅外線傳到地球上的。
在電磁波譜中,把位于紅光之外,頻率比可見光低,比微波高的輻射叫做紅外線,紅外線肉眼看不見,屬于不可見光。
紅外線是太陽光線中眾多不可見光線中的一種,由英國科學家赫歇爾于1800年發現,又稱為紅外熱輻射,熱作用強。他將太陽光用三棱鏡分解開,在各種不同顏色的色帶位置上放置了溫度計,試圖測量各種顏色的光的加熱效應。結果發現,位于紅光外側的那支溫度計升溫最快。因此得到結論:太陽光譜中,紅光的外側必定存在看不見的光線,這就是紅外線。也可以當作傳輸之媒介。紅外線的英文名是Infrared,其中的infra-意為意為“低于,在…下”。
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,即近紅外線(高頻紅外線,能量較高),波長為 (3~2.5)μm~(1~0.75)μm 之間;中紅外線(中頻紅外線,能量適中),波長為 (40~25)μm~(3~2.5)μm 之間;遠紅外線(低頻紅外線,能量較低),波長為1500μm~(40~25)μm 之間。紅外線(尤其是遠紅外線)具有很強的熱效應,它能夠與生物體內大多數無機分子和有機大分子發生共振,使這些分子運動加速并相互摩擦,進而產生熱量,因此紅外線可以用于加熱,也可以應用于分子光譜研究中。